Blogs

女生版《逆流大叔》 划龍舟中發奮成長

電影《逆流大叔》講述4位年屆中年的大叔在龍舟運動中,重拾久違的衝勁面對人生挑戰,片中有笑有淚有汗水,這個光影故事如果發生在現實世界,主角換成一班女孩,劇情不知會變成怎樣? 人稱「葆sir」的庾淼葆是聖公會屯門綜合服務賽馬會青年幹線的社工,去年協助妙法寺劉金龍中學一班中四女生,成立「妙法寺劉金龍中學龍舟隊」。日曬雨淋下划龍舟,想起也覺得辛苦,到底甚麼原因驅使他們這樣做?是愛,還是責任? 量力定目標  再全力爭勝 到中心訪問葆sir,最深印象是他一身黝黑膚色、健碩身型,一看就知他是運動健將。談起龍舟隊成立的原因,始發現他是香港龍舟運動員,一直喜歡傳統中國事物,例如舞獅、龍舟等。「決定成立龍舟隊,一方面是希望推廣中國文化,另一方是因為龍舟是屯門的地區特色,區內有許多龍舟強隊,我想透過這項運動令學生學會團結、建立自信,同時有更多學習以外的美好回憶。」葆sir肯定地說。 龍舟隊在去年4月成隊,現時有14名隊員,近半需應考明年DSE公開試。隊伍在去年6月端午節首次比賽;11月首次獲冠軍,在百仁基金舉辦的第21屆國際龍舟邀請賽,奪得女子中學組冠軍。及後,一眾女生在今年3月由龍舟總會舉行的學界邀請賽再下一城,成功奪冠而回。 隊伍短時間兩奪冠軍,有甚麼秘訣?葆sir這樣回答:「除了隊員拼命及勤於練習外,還因龍舟的賽制。龍舟比賽很特別,分盃賽及碗賽,兩個組別再分金銀銅,每個組別設冠亞季軍,你可以評估能力再決定到哪個組別爭勝。」葆sir續稱:「當然,她們贏的都是金盃。但量力而為,定立目標,然後全力爭勝,這也是我希望她們學懂的事情。」 在龍舟隊內,雖然葆sir負責打點許多日常營運,隊員更形容他是「精神領袖」,但他強調自己充其量只是一個領隊,隊員才是主角:「我只提供平台及機會予隊員,並運用自己的人脈及經驗,指導她們,分析每個決定的利與弊。例如:龍舟隊獲得的資助明年11月將用完,之後如何營運下去?是印製T恤籌款,還是成立校友會龍舟隊再向學校或家長教師會募捐?這些是她們自己才可以決定的。」 從龍舟競渡學來的價值 龍舟隊成立至今接近一年半時間,回顧練習的辛酸及奪獎的喜悅時,隊長何旻蔚(Joebie)及另一隊員倩尼不約而同表示,最初在校內義工活動認識葆sir,笑言對方以划龍舟可以減肥為由,「騙」了她們參加,但從這項活動,她們仍獲得寶貴的價值及回憶。 「從龍舟競渡中,我學會盡責、細心,有時太累會不想練習,但一想到這會影響到整隊人,就令我咬緊牙關撐下去。」倩尼又指平時會因讀書及考試感到很大壓力,練龍舟剛好可以紓壓:「龍舟是一項很專注的運動,練習和比賽時要不斷重覆撥槳這個動作,可以暫時放低學業及人際開係方面的壓力不想。」 Joebie則指最難忘的回憶,就是初次下水練習。「記得第一次下水練習,回程時剛好遇上狂風暴雨,雖然大家當時已穿好救生衣,但大家仍然十分驚慌,擔心『反艇』。」Joebie續稱:「幸好寶sir及教練設法安撫大伙情緒,叫我們咬緊牙關,最終我們也安全回到岸上,從中我也學會一樣東西,那就是堅持。」 記者訪問時,正值一班隊員練習的時間,期間她們互相扶持,努力挑戰自己練習的最佳紀錄,看來這份團結及自信的精神,也是她們從龍舟競渡中學到的價值呢!

當打機遇上物理治療 「雙膝掌門人」 助長者管理膝痛痛症

老友記對著電視屏幕拉筋、屈膝、提腿,做出各種姿勢和動作,到底在做甚麼?打機?做運動?接受物理治療?全部都對。其實,他們是在按物理治療師有份參與研發的應用程式(app)進行家居運動,這款集專業治療、運動及娛樂於一身的遊戲app「雙膝掌門人」,上月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夥拍香港明愛安老服務推出,目標是透過科技解決現行長者家居運動的不足之處,幫助他們能更有效管理痛症。 家居運動極為重要 「退化性關節炎」是香港長者膝痛的常見成因,全港約有31%長者受此困擾,由於無法根治,患者只能通過飲食和運動來紓緩疼痛,其中家居運動是管理膝痛的重要一環。 「資源有限,膝痛長者無法單靠每周一至兩次面對面的物理治療來紓緩痛症,必須定時在家按物理治療師指示做運動。」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計劃經理戴安妮社工解釋研發「雙膝掌門人」的原因及重要性:「然而,長者自己在家做運動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例如他們會忘記動作,姿勢不準確也沒有治療師糾正。此外,不斷重複這些動作,長者或會沉悶,加上沒有朋友在旁互相鼓勵,做運動的動機難免大打折扣。」 寓物理治療於打機 針對以上不足,「雙膝掌門人」特意把物理治療和做運動結合打機活動。「遊戲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實時偵察老友記的動作,令遊戲人物擺出同樣姿勢。玩法很簡單,印有不同姿勢的卡板會不斷向角色迫近,長者必須擺出同樣動作,卡板才可通過角色,通過了玩家就得分。」戴姑娘介紹遊戲玩法。 她續稱:「與其他電玩、手遊一樣,參加者的分數愈高,在玩家排行榜的排名就愈高。長者也可用分數為角色扮靚,例如買些新衫,設計獨一無二的造型。我們希望透過這些遊戲、娛樂及競賽的元素,能提高長者進行家居運動的意欲。」 此外,為提升長者的參與程度,團隊邀請了過百位老友記試玩,再按他們回饋的意見、感受,進一步優化遊戲的介面、音樂聲效、角色造型等。 助治療師作出診斷 除了顧及娛樂性,團隊也沒有忘記研發程式的初心。「卡板上的動作,是按物理治療師開出的「運動處方」而設計,這些動作分為肢體伸展、關節紓緩及肌肉強化三大類;除動作外,治療師也會因應不同程度的膝痛長者,釐定遊戲時間及每星期『玩』的次數。」 戴姑娘補充:「長者按卡板做出動作時,程式會即時拍下照片,也會紀錄他們膝頭屈曲的度數等資料,這些相片和資料會傳送至物理治療師。老友記前往覆診時,治療師就有更多資料追蹤康復進度,並作出更準確的診斷,例如是否需要增強運動強度等。」 將科技應用到社服、醫療是近年的大趨勢,談到「雙膝掌門人」的未來發展,戴姑娘形容程式有不同的發展方向:「譬如說長幼共融—我們可與學校合作,以打機作媒介讓青年與長者有更多話題,令彼此互相關心。此外,程式收集回來的不同數據,可用作大學的科研調查,進行社區護理方面的研究,總而言之是潛力無窮。」

化情感為顏料 流體藝術助同工釋放感受

很多人認為藝術必定蘊含技藝在其中,然而「流體藝術」(flowing art)卻不需要任何藝術基礎,參加者只需利用顏料,順隨內心感受讓色彩在畫布上流動,就可完成作品,同時釋放自己的思緒及渴望。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培訓學院(下文簡稱「培訓學院」)早前舉行的「流彩‧釋心-心靈工作坊」(下文簡稱「工作坊」),就以這種表達藝術手法,幫助同工在關顧別人的同時,讓心靈得到潤澤及安歇,使他們能繼續有力去承載及照亮別人。 表達藝術助抒發深層次感受 「流彩‧釋心」工作坊結合簡短的靜觀、流體藝術創作、表達藝術治療及療癒音樂等多個元素,舉行以來獲同工踴躍報名支持。培訓學院舉辦工作坊,全因留意到同工在工作或生活上面對不同壓力,尤其近半年發生社會運動期間,不少人均有需要紓發內心感想。 此外,培訓學院過去也曾透過講座、輔導活動等不同方法關顧同工的身、心、靈需要,但為顧及部分同工未必最擅長透過語言表達或抒發深層次感受,故學院今次選擇改以表達藝術作切入方法。 希望參加者學會活在當下 參加者在工作坊上,會在豎琴治療師即場彈奏的療癒音樂中,聚精會神跟隨導師的靜觀導引,以推拉、勾、吹、拖曳、潑灑及搖動等方法,讓自己調配好的顏料在畫布上流動,化內在的感受、思緒及渴求為色彩,讓顏料互相撞擊和融合,時而奔放,時而含蓄,隨心而動,完成一幅又一幅的藝術作品。 擁有流體藝術師資認證、在工作坊擔任導師的聖公會輔導服務處心理輔導員及表達藝術治療師何蔡杏華,以及聖公會福利協會培訓學院培訓主任劉倩欣表示:「流體藝術是一種抽象及變化萬千的藝術,創作時不需要畫筆,參加者在過程中或會感到顏料不受自己控制。這就好比同工在生活或工作上,總會碰上自己無法全盤掌握、處理的情況,因而感到壓力或洩氣。透過這個工作坊,我們希望令參加者明白有時人並不需要執於控制一切,要學會接受及享受未知的狀態,活在當下。」 同工拋開顧慮享受創作喜悅 參加工作坊的同工Cherie任職學校社工,她表示自9月開學以來,自己每天都忙著處理學生的不同需要,有時感到透不過氣來,所以希望透過工作坊讓心靈有機會喘息一下。「在導師帶領默想時,腦海本來出現了一幅很美麗的日落風景,構圖及顏色很清楚,也想好了如何作畫,怎知當顏料在畫布上流動時,自己卻發覺不能控制顏料的流向以及出來的效果。我最初也感到忐忑,最後決定拋開顧慮,好好享受當下創作過程帶來的喜悅,盡情釋放內心感受。」Cherie表示。 能夠讓參加者沉浸在流動的色彩中,釋放執著,讓心靈開放,最後再凝視作品,靜觀欣賞每種顏色、線條,讓他們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坦然迎接不能預期的事情,這正是工作坊最希望完成的目標。

醫社同行 開展非一般義工之旅

坪洲,一個低調寧靜的小島,平日人煙稀少,倒是假日比較熱鬧。一班來自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下稱「中心」)的社工、義醫和義工也是坪洲的常客,遠道而來,只為向長者送上不一樣的關懷。 敢想敢創  社工、醫護構想另類義工探訪 坪洲遠離市區,留守的多是上一輩的老人家。因此,中心自1998年便開始服務島上的獨居長者及雙老戶,並進行義工探訪。林家揚醫師是中心義工兼「義醫同行」創辦人之一,8年前開始參與中心舉辦的坪洲獨居長者探訪活動,亦時常跟中心社工一起檢討如何改善服務,他們認為坪洲只有一、兩間西醫診所和一間健康院,如長者在假日身體不適,便要長途跋涉前往市區求診。然而部份長者住在山上,加上行動不便,所以他們有的只好放棄求醫。為了更全面照顧長者的身、心、靈健康,中心和林醫師便嘗試將醫、社元素一併融入探訪服務中。 結合跨界別力量照顧長者身、心、靈健康 2017年,中心與林醫師有份創立的「義醫同行」正式合作,開展恆常義醫義工探訪服務,目標為於義工服務中結合醫護、社工和義工等跨界別力量,共同照顧坪洲長者的健康需要、促進長幼共融,並為坪洲注入正能量。負責此探訪服務的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黃若恒姑娘指:「每逢假日,坪洲尤其缺乏醫療支援,所以我們幾乎在每個月的一個週日,也會聯同近40位中心義工及義醫上門探訪坪洲的獨居長者及雙老戶。探訪前,中心社工會聯絡這些長者,清楚了解每人的身體狀況及醫療需要,從而將義醫、義工及長者作合適配對,確保「老友記」在探訪期間得到適切的健康支援。」 12月15日,一眾義工、義醫和社工再次出動。甫抵坪洲碼頭,林醫師便簡介當日的健康主題—低溫症,讓義工可跟長者分享相關資訊。林醫師笑言:「我們跟長者就像老朋友般,相處融洽。面見時,除了關心「老友記」的近況外,義醫和義工也會各司其職。醫療方面,中醫師主要教授食療養生方法、進行義按或推拿等;西醫負責檢查藥物及教導正確用藥方法等;心理醫生則提供情緒支援。中心義工也會替長者量血壓、進行穴位按摩及介紹一些健康知識。」林醫師記得曾有位老伯在探訪期間,突然嚴重氣喘,幸好在場西醫發現他血氧量過低,即時替他治療和轉介跟進。他嘆謂不少坪洲長者也有痛症問題,想出外求醫也有心無力,這亦是促使他一直堅持參與義醫探訪的原因。 從服務中共同成長,建立寶貴情誼 中心和林醫師每年亦會合辦一至兩次義工講座或培訓,旨在教導義工不同的健康知識、保健方法、探訪技巧及認識長者情緒等,令他們可學以致用,服務坪洲的獨居長者及雙老戶。「其實受惠於義工服務的不僅是坪洲長者,社工、義醫、義工和長者也從彼此身上吸收了各種寶貴知識和經驗,如我們從義醫身上學到不同的醫學及健康管理知識、小義工從父母身上學懂關懷長者、年青人從長者身上了解到老一輩的生活經驗、社工亦從跨界別合作中學習如何持續優化服務。這幾年,大家都成長了,並建立了深厚感情!好像有位婆婆知道小義工未嘗過茶果,就一直記在心中,還在另一次探訪時,把親手弄的茶果送給那小義工,真是很窩心。」 每當探訪結束時,「老友記」臉上雖流露依依不捨的神色,卻又熱切期盼下一次重聚。相信對長者而言,社工、義醫和義工到訪的意義並不在於他們帶來甚麼物資,而是他們那份由心而發的愛與關懷。

康恩園為會員設計「動感天地」

復康人士要在院舍生活得愉悅康泰,不但有賴中心及同工的悉心照顧,一個活潑輕鬆、色彩繽紛的環境也十分關鍵。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康恩園的同工早前就動動腦筋,花心思設計了一個名為「動感天地」的地方,藉以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及對院舍的歸屬感。 小改動帶來的好處 「動感天地」位於康恩園院舍大樓一樓的開放空間,該位置前身是用來展覽會員的藝術及陶瓷作品,適逢院舍希望重新構思如何利用這個地方,所以同工決定為它進行大變身。「同工留意到會員閒時喜歡到院舍樓下的公園聚集、休息,而我們也知道色彩以及開揚的環境,對會員的情緒有不少好處,所以設計時決定在這方面多花心思。」康恩園服務總監袁玉珍姑娘表示。 為此,袁姑娘及其他同工特別找來不少活潑、有趣的擺設及裝置,包括以四季為主題的花草樹木、星體、兔子造型的擺設等,將它們擺放在一起時,整個空間頓時煥然一新,充滿活力及空間感。同時,為了充份運用空間,同工請來資訊科技部幫忙安裝影音及投影設備,以便同工及會員在此舉行各類型活動。 袁姑娘不諱言設計「動感天地」絕非甚麼「大工程」,由購買物資、佈置再到正式使用,整個過程只需三至四個月時間,但對會員的院舍生活卻帶來不少轉變及好處,而這主要可以在會員的生活質素及歸屬感兩點上看到。 提升生活質素及歸屬感 「為了令會員的生活增添趣味,過去院舍曾舉辦不同活動,例如電影欣賞會,但受場地所限,會員只能圍坐在活動室的電視機前,感覺甚為焗促;有了『動感天地』,電影會就能移師這裡舉行,會員可以坐着、躺着在投影機投射出來的大畫面前欣賞電影,整個感覺也舒服悠閒、輕鬆得多。」袁姑娘表示。 她續指會員生活質素的提升,還可體現在訓練活動上:「社工及宿舍導師會安排會員到『動感天地』,透過活動加強會員的手眼協調、手肌鍛鍊等不同能力。『動感天地』提供不少空間,有了它,治療師在訓練方式上會更具彈性,例如可以用switch邊打機邊教導會員,這種方法令本來單調、重覆的訓練更有趣味,同時大大增加會員進行訓練時的主動性。」 除了提升生活質素外,袁姑娘留意到「動感天地」出現後,會員對院舍的歸屬感增加了不少。「即使沒有活動舉行,很多會員閒時也會到『動感天地』聊聊天、休息、『打卡』拍照留念,大概是這裡的輕鬆氣氛,可令會員的情緒放鬆,身心更加健康,吸引他們經常到這裡呢﹗」 展望未來,康恩園的同工將繼續為「動感天地」加上新的擺設及設施,例如為一些對電競興趣較少的會員添置其他大型遊戲設備,讓不同喜好的會員也能在「動感天地」享受到喜悅。

福利協會湖景展能中心及宿舍新設計及設施

「老齡化」是香港殘疾人士院舍未來在營運上面對的其中一大挑戰,要因應會員年紀逐漸增長,提供一個適合他們「身心靈」需要的家,不但有賴同工的悉心照顧,院舍整體配套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香港聖公會湖景綜合復康服務 — 展能中心及宿舍(以下簡稱「中心」)去年九月就完成了翻新裝修工程,正如中心​主任黃子達所形容:「這是機構及管理層送給中心會員及同工的大禮物,大家對新中心都感覺煥然一新,十分開心,有時想起仍然難以置信。」 因應「老齡化」裝修增設施 達sir在中心任職近20年,對於中心設施及會員不斷轉變的需要,可謂瞭如指掌。他指出,為了照顧殘疾及弱智人士會員的需要,中心翻新時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新增一系列無障礙設施,包括洗手間、走廊通道、視像火警燈等。 「會員之中,部分需要坐輪椅,過去中心沒有無障礙設施,不要說出入,連去洗手間有時也頗不便,新中心更貼心照顧會員需要。此外,有些會員的聽覺有問題,聽不到火警鐘聲,視像火警鐘遇上危險時,會同時亮起紅色警號燈,這樣更能保障會員的安全。」達sir解釋。 中心目前有50名會員居住在宿舍,當中以一位83歲的婆婆最年長,七成會員年齡在四十歲或以上。針對會員年紀漸長的情況,新中心也有特別安排。達sir表示:「不少會員的身體機能逐步退化,生病的次數會愈來愈多,所以大幅增加中心內醫院床位的房間至10間。這些床位的床頭設置了叫「叫人鐘」,即使會員在生病時因言語或行動不便而無法親自求助,只要他們按鐘,同工也能及時察覺協助。」

福利協會「安老院舍外展服務」一周年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獲社會福利署委託,由去年2月15日起在九龍東及九龍中兩個區域營辦為期四年的「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試驗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為區內私營安老院舍提供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及社工服務,另為合約及自負盈虧院舍提供言語治療服務。計劃轉眼已營運一周年,想知道同工們如何善用福利協會在地區內的資源,達到「堂、校、社服」的合作,從而為院舍的長者提供更多關懷和慰問,且聽計劃兩位督導主任羅雁璍及姚偉倫親身說法。 度身設計義工服務 九龍中包括油尖旺、九龍城等區域,當中有115間符合計劃受惠資格的院舍,其中113間已接受過福利協會提供的服務,以院友計更多達4,200人。至於九龍東則有62間相關院舍,59間已接受福利協會服務,逾3,200院友曾接受服務。單看以上數字,已感受到同工過去一年付出的努力及心機。 「院友除了需要治療師的專業照顧外,同時有社交心靈上的需要,希望有人關心、探訪、陪伴外出等。」羅雁璍主任進一步解釋:「社工及義工在這一點正好提供支援。事實上,很多院舍因為人手、經費不足,或者欠缺設施、場地、經驗,所以較難兼顧長者的心靈需要,故此當我們聯同教堂、學校、中心或其他地區伙伴作義工探訪時,這些院舍都十分歡迎。而長者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報,推動我們策劃更多元化及創新的活動。」

「光影.維城」社區參與計劃

有人形容「00後」青少年是「網絡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要了解、關懷,進而轉化這班原住民,方法之一離不開網絡及影像。 所以,香港聖公會聖馬提亞綜合服務的同工特別開展「光影.維城」社區參與計劃,在天水圍區內招募約32位青少年,教導並鼓勵他們以影片、facebook、Instagram等新媒體,報道、傳遞、製作與社區相關的資訊,關心社區之外,同時提出屬於年輕人的獨特聲音。 想知道更多計劃內容?請click入以下連結!分享是美德,覺得好睇的朋友,記得幫手share出去呀~

流彩‧釋心-心靈工作坊

知道甚麼是「流體藝術」(flowing art)嗎? 這種藝術有別於繪畫、攝影等藝術,不會要求參加者具備藝術基礎,大家只需利用顏料,順隨內心讓色彩在畫布上流動完成作品,並在過程中釋放思緒及渴望,讓心靈得到潤澤及安歇就可以。 聖公會福利協會培訓學院去年舉行了一個「流彩‧釋心-心靈工作坊」,以這種表達藝術手法,希望讓同工休息一下,使他們能繼續有力去承載及照亮別人… 想知道更多?請click入以下連結!分享是美德,覺得好睇的朋友,記得幫手share出去呀~